海洋恐龍

大型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滅絕

在中生代,爬行動物統治著世界。 種類繁多。 它們棲息在所有現存的媒介中:空氣、土地和水。 我們很習慣聽到有關著名的陸生恐龍的消息,例如霸王龍或迅猛龍。 然而,也有被稱為海洋恐龍的巨大水生爬行動物。

這些動物中的絕大多數都達到了巨大的比例,它們的出現讓人非常恐懼。 儘管由於侏羅紀世界的傳奇,我們今天可能會相信, 恐龍從未生活在海洋中。 然而,其他海洋爬行動物做到了。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海洋恐龍和水生爬行動物之間的區別,我們會給你一些例子。

閱讀更多

食草恐龍

食草恐龍有胃石

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數百萬年前居住在地球上的大型蜥蜴。 “恐龍”一詞來自拉丁語,意思是“可怕的蜥蜴”。 儘管我們對這些動物的一般印像是擁有鋒利牙齒和嗜血的大型怪物,但它們中的許多人都以植物為食。 食草恐龍代表了一個非常多樣化的群體,並且具有與食肉動物截然不同的特徵。

這些巨大的蜥蜴長期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直到它們大規模滅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稍微談談食草恐龍的一般特徵,我們還將舉出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閱讀更多

最大的恐龍

最大的恐龍生活在白堊紀
資料來源:維基媒體 – 作者:PaleoEquii

雖然有相當小的恐龍,但我們通常將它們描述為生活在數百萬年前的巨大爬行動物。 但他們中誰是最偉大的呢? 近年來,答案已經被發現:Patagotitan mayorum。 這只泰坦的第一塊化石遺骸於 2014 年被發現,研究人員認為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動物。 他們估計它的長度可能達到 37,2 米,重量為 69 噸。 它於 2017 年 XNUMX 月得名,意為“梅奧家族的巴塔哥尼亞泰坦”。

Patagotitan mayorum 是屬於 Patagotitan 屬的唯一已知物種,Patagotitan 是一種泰坦龍類蜥腳類恐龍。 它生活在大約 101 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即今天的南美洲。 它的遺骸是在位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 Cerro Barcino 地層中發現的。

閱讀更多

突突

由於渡渡鳥很早就滅絕了,所以沒有關於這種動物的準確描述。

Raphus cucullatus,通常稱為 Dodo 或 Dronte,是屬於 Raphinae 亞科的已滅絕物種。 它是一種不會飛的哥倫比亞鳥,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島上。 這種動物與由於適應陸地生活而停止飛行的鴿子有關。 渡渡鳥的滅絕發生在XNUMX世紀末,是人類造成的。

Raphus cucullatus 的最近親緣關係是居住在羅德里格斯島的羅德里格斯獨行者。 它是屬於蘿蔔亞科的另一種已滅絕的不會飛的鳥類。 今天, 渡渡鳥現存最近的親戚是尼科巴鴿,一種生活在印度洋一些島嶼上的特有鳥類。

閱讀更多

雷龍

雷龍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存在於中生代侏羅紀時期的一個恐龍屬。 它居住在大約 155 億年前,大約是 雷龍. 1877 年,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 Othniel Marsh 首次描述了該屬。 它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因為它是為數不多的擁有完整化石的恐龍之一。

在本文中,我們將告訴您雷龍的所有特徵、棲息地、攝食和繁殖。

閱讀更多

鄧氏魚

鄧氏魚的骨板看起來像盔甲

鄧氏魚是已滅絕的節肢盾皮魚屬。 它生活在大約 380 到 360 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 在波蘭、北美、摩洛哥和比利時發現了屬於該屬物種的幾種化石。 這種動物的名字是由德語單詞“dunkle”,意思是“黑暗”和古希臘語單詞“osteos”,意思是“骨頭”組成的。 因此,“Dunkleosteus”這個名字將被翻譯為“暗骨”。

這種史前魚類因頭部裝甲、下顎上長有刀片狀牙齒而引人注目。 儘管其他盾皮動物可以與它匹敵, 今天,鄧氏魚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致命、最危險的海洋捕食者之一。 考慮到它可能長達 XNUMX 英尺,重達 XNUMX 噸,它很可能處於其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頂端。 可能他獵殺過各種動物。

閱讀更多

有羽毛的恐龍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恐龍進化成鳥類的理論。 它在“侏羅紀公園”傳奇、紀錄片和博物館中都有提及。 許多科學家和古生物學家都試圖找出這些已滅絕的巨型爬行動物的進化過程。 然而,目前一切似乎都表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閱讀更多

原角龍

在蒙古發現了許多原角龍

原角龍是屬於原角龍科的已滅絕屬,原角龍科由最早的有角恐龍組成。 然而,原角龍缺乏發達的角。 它的尺寸在 1,5 到 2 米之間,與綿羊的大小相似。 它生活在大約 75 到 71 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位於今天的亞洲。 這種食草動物最顯著的特徵是它脖子上的大領毛,這無疑起到了保護自己的作用。 “原角龍”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第一張有角的臉”。

1923 年,WK Gregory 和 Walter Granger 描述了它,它最初被認為是北美角龍類的直系祖先。 今天 已知有兩個物種屬於該屬。: 原角龍 andrewis 和原角龍 hellenikorhinus。 20 年代,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 (Roy Chapman Andrews) 在蒙古發現了化石蛋。 這些最初被認為屬於原角龍。 然而,他們後來證明是來自偷蛋龍。

閱讀更多

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可能是有史以來脖子最長的蜥腳類恐龍。

馬門溪龍是馬門溪龍科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 它生活在 163 到 145 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的今天的亞洲。 他的名字翻譯為“Mamenchi 的爬行動物”。 在這種恐龍中,今天已知有 9 個不同的物種。

1954 年,第一個屬於該屬的物種被發現:構造馬門溪龍。 從那一刻起,更多屬於其他馬門溪龍物種的遺骸出現了。 經過研究和分析,我們知道 這種巨大的史前爬行動物是食草動物。

閱讀更多

獸腳亞目

大多數獸腳類動物是肉食性的,並進化為雜食性。

獸腳亞目是蜥腳類恐龍的一個亞目。 特徵是骨頭空心,四肢有三個手指。 然而,在 2017 年,一篇文章將它們重新歸類為鳥綱。 原名“Theropoda”,源自希臘語,意思是翻譯過來的“獸腳”。

起初,屬於這個亞目的恐龍是掠食性的。 然而,它們中的許多進化為雜食性、食蟲性、食草性和食魚性。 它的首次出現是在大約 232 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 此外,從侏羅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所有大型陸生食肉動物都是獸腳類動物。 在侏羅紀時期, 這個亞目中最小的進化成鳥類。 目前,大約有 10.500 種生物屬於獸腳亞目。

閱讀更多

雷龍

雖然恐龍是完全滅絕的物種,但由於不同的化石記錄,我們有可能提取關於它們的重要信息。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雷龍。 它是當今最著名的恐龍之一。 它屬於梁龍科的蜥腳類動物群。 他的名字來了...

閱讀更多

舞龍

Maiasaura 擁有所有恐龍中最詳細的生活史。

瑪雅龍是鴨嘴龍科鳥腳類動物的一個已滅絕屬。 它在 77 至 71 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末期生活在今天的北美坎帕階。 時至今日,該屬只有一個物種為人所知:Maiasaura peeblesorum。 當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這種恐龍的化石時,在它們旁邊發現了巢穴的遺跡。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將其命名為“雞蛋山”,翻譯過來就是“雞蛋之山”。 這一發現是第一個證實大型恐龍繁育和餵養幼崽的證據。 自從首次發現這種恐龍以來,已經發現了 200 多只不同年齡的個體。

由於這種史前爬行動物的遺骸與許多化石蛋和巢穴一起被發現,因此發現者想以母性的方式給它命名。 “Maiasaura”這個名字的靈感來自於被譽為“好母親”的希臘女神“Maia”。 為了強調這一事實,他們改變了性別並使用了女性形式的“saurus”,即“saura”。 翻譯過來就是“善良的蜥蜴媽媽”。 物種名稱“peeblesorum”是為了紀念 James 和 John Peebles 的家族,他們擁有這一偉大發現所在的土地。

閱讀更多